-
红色资源激发前进动力——“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之三 -尊龙凯时注册
发布时间:2018-01-31 08:59:39,阅读次数:1463
-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所著的《西行漫记》中,曾经这样描述位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抗大”:“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就是这样的一座学府,孕育和传递着抗大精神,成为延安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延安,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精神传承的“创新方式”,听到的是更为激越嘹亮的“红色声音”。 在革命旧址,重温往昔 行走在延安,随处可见红色历史遗存。据了解,延安全市目前共有革命旧址445处,仅市区就有196处,每年吸引着上千万游客前来,从一孔孔旧窑洞、一张张老照片中重温当年的峥嵘岁月。宝塔山、清凉山、枣园、杨家岭……也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圣地的光荣。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曾在这里召开。中央大礼堂现在仍然保持着中共七大时的会场情景,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环形标语、大厅墙上代表中国共产党走过24年历程的24面党旗,都无声地讲述着激动人心的过往。 “中共七大会址安静肃穆的窑洞,见证了最广大的中国人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了最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开启并坚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选择。这些选择决定了东方这个古老国家迄今为止13亿多人的命运……”这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建教研室教授王涛在中央大礼堂讲授的党课的内容。第一次走出学院讲台,站在党的七大会址进行演讲,他告诉记者,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增强党性修养、政治修养、理论修养,要有为了人民利益奋斗到底的精神,做个滴水穿石的共产党人。 在枣园革命旧址,来自重庆的朱玉传拉着女儿,紧紧跟在“小小讲解员”肖子曦的后面,稍有空闲,就叮嘱正读初中二年级的女儿,“仔细听,看延安的小朋友讲得多好”。 肖子曦是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也是全市156名“小小讲解员”中的一名。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在革命旧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义务讲解。 其实,在延安,“小小讲解员”义务宣讲革命传统的工作已经坚持了2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团体1万多个,听取讲解的观众达50万人之多。现在,“小小讲解员”不仅讲传统,讲革命故事,还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延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学习书院,坚守初心 “胃里的那块空白,只有家的味道才能填满。信念里的那颗初心,有了延安的味道才能坚定。”这是来自广东的大学生邵刚参观完杨家岭革命旧址后,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心得体会,引来一片点赞。对邵刚来说,来到延安,是为了品味“延安味道”,而让他品味“延安味道”的地方,还有延安学习书院。至今,他手机中都留着站在书院前的自拍照。 延安有个“学习书院”,就建在延安新区西北方一块地势较高的山峁之上。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走进书院大门,八个大字迎面而来,与上方一幅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浮雕构成一个整体,象征着蓬勃发展的中国正奔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延安学习书院就像一块磁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 这个思想教育基地,不仅有游客“粉丝”,还有延安当地人做“拥趸”。下班后、节假日,“去学习书院,约吗?”只要把这句话发到朋友圈,响应者绝非少数。 据了解,延安学习书院自去年5月4日揭牌开馆以来,在这里,人们通过观摩体会、专题讨论、学习分享、读书讲堂、教育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截至2017年12月底,约有7万人前来书院参观学习;其中,团队讲解接待1228批次36443人,报告厅使用155次12379人。这样的一组数据,与学习书院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高地、展示延安人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新窗口。 当然,为参观学习的人们提供讲解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书院讲解老师自我提升的过程。“90后”女孩史絮是地地道道的延安人,在海南三亚读书、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去年还是决定回到家乡,成了书院的一名讲解老师。“延安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了,新区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史絮说,“新一代延安人要继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世人不仅看到一个新延安,更看到红色革命圣地的精神传承”。 在红军小学,描绘未来 “江姐从容地披上了告别人世的红毛衣。她说:‘让我们在黑牢铁窗之下,为新中国祝福吧!’坦然走向了刑场……”在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的一间教室里,8岁的小姑娘姬妤好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革命英雄人物江姐的故事,台下的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 去年,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有了一个光荣的称号——中国工农红军延安“红二十六军”红军小学。在这里,红色是底色,一系列“红色记忆”实践活动,将大道理讲“小”、小案例放“大”,远故事讲“近”、近问题看“远”,厚实了“小传人”的红色阅历,让延安精神有了“大传承”。 去年,学校还组织开展了“红色小长征——走进革命旧址”校园特色活动。枣园、王家坪、杨家岭等革命旧址随之成为学校红色教育德育实践基地。按照学校的规划,每一个学生在6年时间内,需要走遍延安革命旧址。作为“红色小长征”的延续和发展,该校还策划了“绿色小长征”活动,引导全体师生、家长以实际行动,踏寻英雄留下的足迹,捐献一份爱心,增强一份意识,承担一份责任。 “红色小长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在沿途学些交通知识;绿色小长征,是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绿色生活。无论红色小长征还是绿色小长征,都不仅仅是出去走一趟,而是要有收获、要形成体系,给孩子完整的教育。”该校副校长王国庆告诉记者。 除了每年都有的红色小长征,该校每周一还有班级主题展示,或讲一段红故事,或唱一首红歌,也会让孩子们做一些关于红色知识的手抄报,让他们有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思考。“我们的目的是,紧紧围绕‘走好延安路、做好延安人、讲好延安故事’这一主线,做好新时代‘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新实践,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该校校长王红霞说。 一个个故事的演绎、一个个活动的开展,延安精神在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落地生根、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我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我觉得延安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眼神中闪着坚定的光,五年级学生鱼静怡扬起红扑扑的小脸认真地对记者说。
-
相关、相似的资讯